江宁网

Hi, 请登录

攀“紫金之巅” 育“科创森林”——南京江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观察

1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攀“紫金之巅” 育“科创森林”——南京江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观察》的报道。
科技型企业突破1万家,平均每天获58个专利授权,建成高端智能装备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在南京市江宁区,一组鲜活数据,折射科创引擎强劲、发展“后浪”汹涌。
作为南京市经济体量最大的板块,江宁区近年来依托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区。《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研究报告》显示,江宁区创新水平位列全国第七、继续蝉联江苏省第一。
锚定原始创新,化科教优势为发展优势
只需动动手指,就能精准操控井下240米深处的采煤机,实现“一键采煤”;远程操纵300公里以外的手术机器人完成高难度手术,时延不超过6毫秒……依托紫金山实验室攻克的网络信息关键技术,这些应用场景已经变成现实。
在江苏南京,一名女士经过紫金山实验室展厅入口(2023年7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2018年,这个以城市“最高海拔”的山命名的国家级实验室落户江宁。实验室大厅内,“原始创新、顶天立地、世界第一、不可替代”16个字的愿景格外醒目。
受聘担任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说,紫金山实验室组建了由1000多名研发人员组成的强大团队,专注于未来网络、网络通信、网络安全等领域,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
江宁东北部的麒麟科创园,京沪高铁穿园而过,一列虚拟的“信息高铁”也从这里“驶出”。园区内的信息高铁开放实验室实现南京、北京、郑州、重庆等城市数据中心算力并网,推动IT3.0信息基础设施进入“中国时代”。
“‘信息高铁’项目从提出意向到正式落户,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中科南京信息高铁研究院副院长田霖见证了信息高铁开放实验室建设的全过程,江宁的支持力度和行动速度让她印象深刻。
引来一个,带来一片。瞄准国家战略、产业需求,更多“国之重器”落子江宁,“国家队”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6.7平方公里的麒麟科技城核心区聚集了包括信息高铁综合试验场在内的4个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成为除北京中关村以外“中科院系”创新资源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用能互联网研究所纷纷入驻江宁,一批产业重大创新平台加快部署推进。
原始创新“顶天立地”,企业创新“铺天盖地”。位于江宁滨江的宝色股份,研制出单重超1200吨的高压反应釜,打破了国外对特材装备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的垄断,成为国内高端特材装备细分领域第一家上市的行业龙头企业;中兴通讯投入数百亿元在江宁建设全球5G智能制造基地,推动5G、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原始创新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江宁为何咬定青山不放松?“做好原始创新既是国家使命所在,也是地方发展所需。”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林涛说,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元力量”,能够实现裂变式发展。面向优势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仅能巩固提升江宁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还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高区域发展能级。
攀登科创“紫金之巅”,江宁科教资源富集、潜力巨大。江宁拥有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各类驻区高校24所,其中“双一流”大学8所,在校师生超30万人。2023年3月,江宁启动与驻区高校共建高水平人才集聚区,发布“校地人才共建12条”,校地全力加强人才交流合作,进一步激活“象牙塔”内的创新因子,打造人才创新区域共同体。
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紫金山实验室先后发布10多项全球首个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创下了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多项“全球第一”,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获批我国信息通信领域唯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累计开通城市光传输网络节点40个;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攻克宽禁带半导体技术电力电子器件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成果批量应用于百万辆新能源车载……
科技创新,成为江宁最鲜明底色。十年来,江宁累计组织实施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74项,原始创新的“浪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创新策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精心“选种育苗”,培养“科创森林”
走进泉峰控股位于江宁区天元西路的总部大厦,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生产的电动工具产品依次呈现,从低端到高端再到智能化产品,一眼望去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企业“逆链而上”的艰辛历程。
作为制造业细分领域一个小行业,专注电动工具的泉峰控股如何成长为港交所上市的知名大企业?董事长潘龙泉的答案是:“创新,持续不断地创新。”他告诉记者,泉峰连续18年举办全员DIY大赛,鼓励员工组成创意小队,用公司生产的工具做成各种创意产品,如木质结构的水车、老式缝纫机、电动小发明等,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正是得益于持续创新,泉峰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动工具及户外动力设备龙头,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像泉峰这样以创新谋未来的故事,在江宁还有很多。当地厚植创新“沃土”、精心“选种育苗”,一个个“头部”“颈部”企业拔节而起,“科创森林”展露新气象。
围绕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江宁推动一批“链主”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成果中试基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平台载体,布局未来产业、打造应用场景,加速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
2023年5月,中汽创智研发的无人驾驶小巴在江苏软件园投入“一站式”示范测试,未来交通走进现实。这家由中国一汽、东风公司、长安汽车、兵器装备集团和南京江宁经开科技公司出资设立的大平台,致力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仅三年时间就申报180多项氢燃料动力电池领域发明专利,一些关键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迅速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数据显示,目前江宁拥有科技企业1万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1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84家,居江苏省第一。
载体孕育生机,改革激发活力。科技企业发展“腾飞八条”“新研机构股东出资及政府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创新载体管理办法”……近年来,江宁加快改革激发科创活力,不断升级科创支撑体系,知识产权发展环境等持续优化。2022年,江宁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7280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28.6亿元、同比增长一倍多;上榜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江宁开发区、江宁高新区分别入选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试点园区。
锚定防止混凝土收缩开裂关键技术,苏博特新材料公司历经20多年攻关,研发多功能抗裂外加剂,终于破解这一“混凝土的癌症”。在江宁高新区跟踪辅导下,这项专利获评首届江苏专利奖金奖。相关专利产品应用于沪通大桥、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
创新开路,产业跟上。近年来,中兴通讯、上汽大通、中汽创智等一大批优质项目入驻江宁、发展壮大,菲尼克斯、西门子等外资企业深耕江宁、增资扩产……依托高质量产业、高水平企业和高能级项目,江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走进江宁开发区的科远智慧公司智能工厂,自动化产线、智能物流设备一字排开,机械臂忙个不停。扎根江宁30年,这家由两位大学教师“下海”创立的高科技企业,长期与东南大学紧密合作,逐步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双方协作研发“智能型无人行车系统”“智能库管系统”等,赋能钢铁、电力等行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
以南瑞集团、国电南自、科远智慧等龙头企业为代表,江宁区智能电网产业链上已集聚上百家规模以上企业,覆盖发电、输电、调度和通信等六大环节,形成完整产业链。包括智能电网在内,江宁区已培育高端智能装备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优势产业拔节生长,“科创森林”生机勃勃。
集聚创新全要素,加速“产城人”融合
2023年深秋,一场别开生面的荧光夜跑在江宁国际人才街区举行。200余名高层次人才、企业家和青年学生代表身着荧光环奔跑在夜色中,用速度和激情展现活力。
位于江宁九龙湖畔的国际人才街区,以“一街所有,全面集成”模式建设。在这里,归国创业人才不仅可以免费拎包入住,还能享受审批代办、创业路演等全流程优惠政策。
“手机上一键申请,很快就审核通过,到江宁当场就拎包入住。”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博士张寿廷说,国际人才街区“软环境”优良,有着国际化的生活工作氛围。
以城市魅力吸引人才,以人才聚集培育产业。利用江宁大学城汇聚30多万高校师生的人才优势,江宁举办校企对接、名企优才直通车、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让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深度推进“产城人”融合,高水平满足人才创新创业、住房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各方面需求。
“在江宁,只要你有想法、敢创业,政府和园区会不遗余力帮你。”“90后”创客黄木水是福建人,从2010年开始在江宁大学城求学、创业、安家。如今,他打造的少儿科教品牌“韩博士”成为全国连锁品牌,拥有30多家创客中心。
不拘一格用人才,江宁区还推行人才评价“举荐制”、积分制,畅通各类人才发现、成长通道。
南京思来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是这一创新机制的获益者。2019年,经专家举荐,他被认定为江宁区中青年优秀人才,入选江宁区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获得5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如今,他又入选了南京市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计划,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企业。
如今,“来江宁,就有机会”成为众多创新创业者的共同心声。
培育优势产业,重塑城市气质。面对国内外新挑战,江宁锚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区,加快吸引集聚人才、大力推动“产城人”融合,探索以创新为特质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2020年,位于江宁区秣周东路的紫金山实验室新大楼正式启用。总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大楼,为这个战略科研平台的快速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十年前,秣周东路这一片尚未开发,如今已高楼林立、人才济济。”刘韵洁院士在江宁工作生活10余年,对江宁“产城人”融合发展有着切身感受。
发力产学研协同创新,江宁与区内高校共建未来网络未来产业科技园、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等重大成果转化平台,鼓励高校围绕重点产业和企业转型一线需求,联合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揭榜挂帅”开展科研攻关。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江宁探索“先赋权后转化”模式,鼓励高校将成果转化收益大部分给予科技成果完成人,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去年10月公布的江苏省2023年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中,江宁6家企业获批立项,占南京全市四成,企业新增投入超3亿元。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江宁在德国、法国等设立海外联络工作处,布局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离岸孵化器、海外研发机构超30个,与国外高科技企业、政府部门、高校院所的交流合作顺畅紧密。2023年10月,江宁开发区高新园承办西班牙智能制造产业对接会,促成多个海外项目沟通对接及合作意向。
“锚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江宁正加速从资源大区向创新强区迈进。”林涛表示,下一步将深入实施创新能级跃升工程,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峰和智造高地,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江宁力量”。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